查看原文
其他

分享 | 红圈的门,多久才能敲开?

Legal Road 2021-09-18

Editor's Note

作者为李狗肉群友。其详细地介绍了过去多年面试多家律所的心得体会,比较了红圈律所与精品所的差异,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故在此与公众号读者分享。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法律人奔跑吧 Author 皮皮律师


前言

今天的分享者是“法律人奔跑吧”的老朋友,这是他披着马甲的第二次分享了。这次分享者自创了访谈形式,既然你都假装答了,我就勉为其难的假装问了吧。哈哈哈~

 

因上述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本次以访谈的形式邀请到这位“皮皮律师”作客“法律人奔跑吧”,分享者的背景是国内985大学法学院本硕,非学霸,四年工作经验,曾在一线综合大所和红圈所任职。


毕业至今他共有九次求职经历全部是广深地区的律所非诉业务团队。由于他记忆力极佳,所以目前还能清楚回想起每次面试的过程甚至题目。因此,特邀请他来为大家分享求职心路历程。

                                   
访谈大纲
一、为什么要“非诉”一条道走到黑?
二、可以分别讲讲你九次面试的经历吗?
三、可以分享一下你这么多次面试的感受吗?
四、如何评价你的第一份工作?
五、为什么第一份工作没有选择红圈?
六、你会鄙视自己以前的“非红圈”经历吗?
七、最后你想跟大家分享点什么?
(本文约4700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一、你的基本背景已经介绍,作为法律人,好奇为什么你只投律所并且只投非诉岗位?

答:应该说个人也是综合考虑了性格、兴趣、职业目标后作出的决定。我在学校期间曾在律所诉讼团队、法院、金融机构实习,虽然实习的时间不长但也确实对这些单位的运作模式、环境有一定的直观理解。


从求职阶段而言,我认为非诉业务可能更适应我比较安静的性格和希望成为商业律师的职业目标,目前国内头部律所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自己希望以非诉特别是证券、公司业务为主线经营自己的前五年工作,但同时不抗拒参与学习一定量的诉讼业务。


客观上来讲,做诉讼业务无疑能更早地实现律师个人独立执业,而非诉业务更需要细水长流、行稳致远。


 

二、能否回顾介绍下过往的面试经历?大家总是对细节感兴趣,既然你记忆力上佳不妨多讲些细节,给大家求职一些参考?

我总共面试过九家律师事务所,可以说这九家律所都是行业内比较成熟、规范的大型事务所,各有各的业务优势。研究生毕业前后面试了六家,工作三年后面试了另外三家。



毕业前后的6次面试



1.某精品所证券团队


这是自毕业以来第一次参加正式面试,应聘的是两位青年合伙人领导的证券业务团队。这次面试的形式很有趣,出乎意料地采取了群面+个面的形式。除我外的几位面试者均为国内五院四系本科+海外硕士学历。个面环节经历了高强度的业务问题问答,涉及公司法、证券法及IPO审核要点,两位合伙人轮番快问快答,自认为表现中等,基本依靠在学校的基础给出了明确答案或思路。


有意思的是,每位面试者均需要给出自己的期待薪金,面试结束后通过场外了解而我的“报价”大概是中位数。


结果一个星期后收获offer,满足期待薪金,因各种原因未入职。

 

2.某红圈所金融团队


某红圈所新成立的金融团队,合伙人曾为外资所资深律师。面试包括中英文双语,要求用英文回答专业问题、分析案例。由于是首次参加这样的纯英文面试,加之涉及的金融问题具有一定深度,过程中我非常紧张。面对一些专业问题直接卡壳,自感非常吃力。


合伙人在结束时直接表示对面试表现不满意,并认为我目前对细分业务领域的理解程度不足以胜任工作。最后要求提出期待薪金,合伙人答复可以满足。


结果三天后收获拒信

 

3.某红圈所公司业务团队


该团队业务较全面,涵盖证券、金融、公司、争议解决,10人左右规模。首先进行笔试,题目涉及公司法、外商投资案例分析、中英互译、情商题,题目偏重法律条文基础理解。笔试过程中穿插面试,主要聊实习经历、职业规划并要求简单介绍笔试题目答题思路。自认为表现上佳,每个问题均有满意反馈。


结果三周后收到邮件,就聘用细节洽谈未果

 

4.某证券业务一线律所


该团队为国内主流的证券业务律所,团队主做境内IPO,合伙人执业经验丰富。首先进行笔试,笔试题目题量较大,甚至包括不定项选择、判断题。笔试过程中穿插面试,主要聊对证券业务的理解、个人生活和职业规划,合伙人表现比较随意。


结果:两周后收到拒信通知

 

5.某公司制红圈所


来到高大上的写字楼参加面试,内心是非常激动的。该所是公司制一体化管理。笔试题题量较少,但涉及上市规则、金融监管规定在实践层面的运用理解。笔试过程中穿插面试,三位合伙人中英文轮流面试,主要聊学习和实习经历、职业规划,明显感觉两人较友善,一人较严苛。


结果:默拒

 

6.某一线综合性律所


该团队为公司业务团队,团队业务包括公司并购、金融、跨境投融资。笔试题目难度相对较低,但特别要求撰写一份法律文书。笔试完成后由合伙人带领资深律师进行面试,主要聊学习和实习经历、家庭、职业规划,态度温和友善,自我感觉表现较好。最后要求提出期待薪金,合伙人答复可以满足。


结果两天后收到offer,最终入职



工作后的三次面试经历



1.某公司制红圈所金融业务团队


来到高大上的地标写字楼参加一金融业务团队的面试,较之前的经历既紧张又激动。首先由该所行业大咖合伙人亲自面试,谈笑风生聊学习经历、职业规划,大咖对学校的经历(包括课程成绩、社团活动、在校荣誉)极有兴趣,由于此时已有两年工作经验,还特别聊了聊对从事业务的理解和对律师行业、律所的看法,自我感觉反馈较积极,面试结束时嘱咐认真完成笔试题。


笔试题为该所题库试题,包括常规的公司法、证券法问答、中英互译和情商题。整个面试、笔试过程HR全程提供指引协助。不得不承认,该所的招聘组织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月后参加团队资深律师组织的二面、三面。


结果收到拒信,指出经验背景与招聘需求存在一定差异

 

2.某红圈所证券业务团队


该团队业务围绕证券及衍生争议解决,7人左右规模。合伙人携资深律师直接进行面试,合伙人性格直爽,直入主题,要求详细介绍每个经验项目的内容和工作角色、项目进度、项目难点,也问及个人成长背景和家庭情况。整个面试持续约二十分钟,问答节奏非常快,没有空隙时间。最后谈薪资,合伙人给出一个出乎意料的哈哈大笑。


结果一个月后二面,后因其他原因给出拒信

 

3.某红圈所公司业务团队


该团队业务围绕传统公司业务及证券业务。合伙人也非常简单直接,围绕简历中的项目经历详细询问,一一介绍在每个项目中的角色并选取几类业务的细节问题发问,问答节奏较快。此外也花费了相当时间讨论对律师成长和业务领域热点问题的看法,感觉与合伙人就职业发展问题谈得比较投机,面试氛围轻松自然。


结果三天后收到offer,后正式入职

 

 

三、谈谈这么多次面试律所的感受吧?

现在回想起这九次面试,我的感受就是应届生和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心境完全不同刚走出校园时可谓意气风发,对未来多有美好畅想。工作一两年后,逐渐对律师职业形成的自己理解认知,心态上更加务实、稳重。


我觉得对于绝大多数律所求职者而言,除非自身有丰厚的社会资源(项目资源、内推渠道),否则绝大多数求职者还是要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仅能依靠零星公开渠道招聘信息寻觅求职机会。而无论是小白还是有工作经验者,求职的结果又都会受到客观经济形势、细分业务行情的影响而引发变数。

 
小白的优势在于白纸一张,对职位的选择空间较大,而一旦青年律师有了两到三年的工作经验,在选择下一份工作时就会存在一定顾虑:一方面是绝大多数的新雇主都希望得到一个能够直接上手一线业务的下属,另一方面是求职者本人也会希望新的业务能与自己从事的旧业务尽可能衔接,以构建自己的业务体系闭环。

我本人在工作的这几年来也深深感受到这两种心态不断交织、冲突。

 

四、你怎么评价你的第一份工作?现在是毕业季,你对今年毕业的小鲜肉们有什么想分享的吗?

在今天看来,我也会像网上无数的前辈经验贴一样建议刚毕业的同学们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尽量慎重,综合考虑指导律师(包括老板、团队资深律师)、平台、业务等诸多因素。


关于第一份工作的业务方向,小白大可以采取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不要自己把自己固定在某一个细分领域(比如只做房地产、只做证券),坦白讲,小白们没有那么多的选择空间。


同时,小白们对于雇主的了解通常是有限的,很难获取充足的、真实的有效信息。我觉得可以重点关注三个要素:一是薪资待遇,能给出高薪的团队一定是创收有保障的团队,创收有保障就意味着新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业务曝光,快速成长;二是老板的学历、职业经历名校、名机构出身本身就是能力的一种背书;三是团队构成,包括人员结构层级、人员数量、人员是否稳定,这折射老板的管理水平和团队氛围。

 
现在很多法律人惯性把律师业务作“诉讼”与“非诉”的分类,我对此一直持质疑态度。在我这几年的非诉律师工作中,越来越感到诉讼经验对于非诉业务的支撑助力作用,我本人也一直在团队内积极争取参与一些争议解决事务锻炼自己。无论是我在面试中抑或是在日常工作中与一些前辈律师交流,他们实际上都非常看重新人的诉讼业务能力。

根据我的观察,除了个别顶尖的红圈所能够实现诉讼业务与非诉业务的分离,绝大多数的律所(特别是综合性大所)的非诉团队仍然都会保留一定的诉讼业务,经济下行时这种情况愈发凸显。而且,一个没有一丁点诉讼经验的非诉律师,在合同审查、交易文件起草上一定是吃力的。

 

五、你的第一份工作为什么没有选择红圈?

客观环境使然,说白了,当时在同等条件下没有其他更好的机会。

 
在我看来,近年来广深地区的律师求职竞争其实越来越激烈,北上地区的优质毕业生涌入广深淘金,越来越多的985、海外优质学校毕业生涌入广深法律市场,加上考研、出国深造的难度日益降低、候选人数越来越多。而红圈所的headcount终究是有限的。我觉得类似我这样“进阶”经历的青年律师以后会越来越多,拿到一份offer涉及很多因素(运气、学历、能力、表达、颜值),不是说学历背景够靓、能力够强就一定能进最好平台的。

即使没进红圈所,也要好好工作,做好职业再发展的准备。
 

 

六、一些朋友进入红圈所后对前东家“嗤之以鼻”,而你却常跟我分享第一份工作里的所思所想,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觉得一个成熟理性的法律人应能够全面的看待职业发展问题,无论是红圈所还是一般大所,都会有优秀的律师和团队,都能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宏观上看律师的业务水平不会因是否身处红圈所就天差地别。但就非诉业务而言,红圈所的优势在于优质稳定的客户、项目资源,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优秀人才的共事工作氛围,这些是非红圈所无法比拟的。

 
在较低的平台工作还是要找准自我定位,摆平心态,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充足准备工作,坚定进阶跨入更高平台的决心。
 
很多法律人都明白学校所学与法律实践的巨大差异,刚工作时很多人往往都有“要脚踏实地、从零学起、加倍努力”的决心和热情,但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大家还是放平心态,开始第一份工作,就意味着重新踏上一条起跑线,学历、实习经历已成为历史,真正的比赛刚刚开始。多虚心地向身边每一个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工作方法、技巧,耐心地做好自己的知识储备,多看多问,少说多做。切忌把学校所学想当然地应用在工作上。

我觉得,对于入行五年以下的律所非诉业务新人而言,提升专业能力是赢得老板信任、自如应对客户、谋求晋升涨薪甚至转换工作的根本路径。

谈到这里,我想到刚入行时曾读过一本非诉律师培训书籍,作者提到根据他的观察——“那些经常在午饭间隙讨论专业问题的青年律师往往比那些在格子间谈论娱乐新闻的青年律师发展得更快更好”。
 
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要树立进入更高平台的目标。对于非诉业务而言,好的平台意味着有机会接触更高质量的项目,更复杂的商事交易,结识更高水平的同事、合作伙伴。但任何一份工作做久了就会形成comfort zone,不知不觉中学习成长的动力就会减弱。

 


七、这次访谈尾声之际,你还有什么想和法律人们分享的吗?

不知不觉已经说了很多内容了,希望大家不要嫌弃我话痨,小编已多次明示或暗示我的话痨属性。


讲的这些也都是个人的理解感受,可能对刚毕业的小盆友们更有启发意义,因为我本人一直认为寻找满意的第一份工作非常不容易,希望借此机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给大家。在这个艰难的求职季里,即使遇到了一时的困难挫折也不要气馁,坚定地向前奔跑吧!

 
祝好。


你既然在看,那就点个“在看”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